曾看到这样一件事:
大街上躺着一位老人,很多人围观过来,原来老人心脏病犯了,老人用渴求的眼神向众人求救,可是围观的人都不敢拨打电话,怕沾上自己。可就在这时候,老人突然抓住一个小伙子的脚,紧紧地不放,吓得那小伙子嗷嗷乱叫,还骂老头别沾惹自己。也许有人看不下去,拨打了120急救电话,等120急救车赶来老人已经不省人事,而那个小伙子盯着老人看了两眼,突然放声大哭:“这是我老岳父啊,你们可要救救他呀!”
救护车疾驰而去,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唏嘘。其实人情冷漠这个词由来已久,否则我们不会看到“各人自扫门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”“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”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等一系列词汇的传播。只是近些年来,这种思想在逐渐被扩大化,尤其是“小悦悦事件”,更是让国人的冷漠在世界范围内声名远播。
从茹毛饮血的猿人在洞穴里互相依偎抵御严寒,到如今的老人摔倒无人扶、货车侧翻遭哄抢、城市邻里的老死不相往来,似乎每个人都成了孤家寡人,人情的淡漠让人感到可怕,感到孤独。
在外与人交往是这样,有时在家庭里也是这样。夫妻对方有人病了,不知道去细心体贴;爹妈病了,由于工作忙或其他的原因,没有及时去问寒问暖,体贴照顾老人。大人的这种冷漠的情感,常常忽视了孩子的存在,父母的言传身教无形地影响着孩子冷漠性格情感的形成。
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:《一个‘小号兵’的死》。
说的是一位吹小号的学生在与同学一块玩沙子的时候,不小心跌到沙坑中,其他同学就朝他身上撒沙子,以此取乐,直到将他全身都撒满了沙,只露出两只眼睛。几个同学乐呵呵地走了,大家都没有顾及“小号兵”的安危。直到“小号兵”的家长到学校找人,又找到这些孩子时,才得知“小号兵”还在沙堆中。等老师、家长找到沙坑时,“小号兵”已经窒息而亡了。这些同伴只顾自己玩得开心,不管他人的安危与苦痛,冷漠心态造成了“小号兵”的悲剧。
“小号兵”在沙堆中挣扎,同伴们嬉笑玩乐,漠然置之。多么令人担心的情感饥荒啊。也许有人觉得事实没有那么严重,这只是特例而已。
然而,现实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孩子却真的不具有这样的同情心:
看到街上乞讨的可怜老人,好像根本没有看到一样,有的甚至躲得远远的;同学趴在桌子上,想不到他(她)可能生病了,可能需要帮助;妈妈下岗了,孩子无动于衷,好像与自己无关。爷爷、奶奶病了,却还只顾着自己的玩乐,满屋疯跑打搅老人的休息,爸妈辛苦一天下班累了,孩子还围着要这要那,只顾着自己的心情,不去考虑大人的辛苦。
一个孩子要是在这种冷漠的情感中成长,难道我们做父母的不感觉到可怕吗?
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。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,我们随时需要被理解,被接受,被认同,但是现在的孩子们,缺乏兄弟姐妹在一起玩乐的友爱,所以长大都养成了很“独”的性格。这样的孩子,在青春期如果依然独来独往,没有可以在一起分享快乐、分担烦恼的同学和伙伴,成年后,他的心理就有可能出现问题。
有一位女数学家,曾在科研领域上做出过卓越的贡献。尽管她在事业上出类拔萃,然而她却是一个情绪障碍症患者。她性格孤僻内向,成天关在小房间里看书学习,演算公式,攻克难题,几乎没有任何人际交往。她为人沉默寡言,给人一种“古怪”的印象。40岁时才在家人的催促下结了婚。结婚时,她不知道该如何操办婚礼,婚后不知道上哪里去购买生活用品。由于过分内向离群,对外界反应不敏感,社会适应力很差。
女数学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障碍症状,心理治疗学上称之为淡漠症。
淡漠症患者往往表情淡漠,缺乏强烈或生动的情绪体验。他们对人冷淡,甚至对亲人也是如此,缺少对他人的温暖与体贴。他们几乎总是单独活动,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,除一般亲属外无亲密朋友或知己,很难与别人建立起深切的情感联系。
所以家长们,及时醒悟吧,别让你对生活的冷漠,砍伤孩子火热的心灵。